請先啟用javascript
首頁最新消息醫療最新消息詳細

【社群媒體單位專欄:一病房團隊】認識發燒Fever

111-06-15
認識發燒Fever ---------(一病房護理團隊)
 
    正常體溫是指每天保持的溫度範圍,發燒是指體溫超過標準值。
在醫學上,以核心溫度(core temperature)>38°C來判定患者是否發燒。通常發燒的溫度不會超過 41°C。
發燒是人體對抗外來細菌、病毒或異物的一種防禦措施,是身體健康的一種警訊及臨床上最常遇到的症狀之一。

◆何謂體溫
(一)核心體溫:
是指人體心臟、腦部及其它維持生命重要器官的溫度,一般維持在37°C左右恆溫。當核心溫度大於等於38°C則稱之為發燒,以耳溫槍測量出來的耳溫溫度最能代表核心溫度。
(二)體表溫度:
是隨環境而改變,而不準確。如腋溫所測的是表皮溫度,一般而言,當腋溫溫度大於等於37.5°C則稱之為發燒。
為何會發燒
   
我們人體最重要的體溫調節中樞位於下視丘,在體溫調節中樞內有個調定點,它會設定最適合人體內環境的溫度,體溫調節中樞就是圍繞這個調定點溫度來調節體溫。
為了達到這個調定點溫度,人體會出現骨骼肌收縮(即怕冷、寒顫)和皮膚血管收縮等一系列產熱和儲熱的行為或皮膚血管擴張(如臉部發紅)和出汗等一系列散熱的行為。

◆監測體溫
腋溫:將溫度計放置於腋下,固定手臂,勿令其任意揮動,測量4 ~ 5 分鐘。
口溫:將溫度計放置於口中,測量約5~6 分鐘(兒童勿用此法,以防溫度計咬斷)。
肛溫:將溫度計放入肛門 3 ~ 5 公分,測量 3 ~ 5 分鐘(新生兒時期較建議採用此法)。
額溫:將溫度計置於額頭,測量約數秒。
耳溫:把外耳翼上半部向上拉或向後拉(成人)、外耳翼向下向後拉(兒童),將耳溫槍深入耳內,測量數秒。

◆發燒因素
-疾病因素:感染,當人有潛在疾病,免疫系統要對抗入侵的細菌、病毒,因而引起發燒反應。
新陳代謝速率增加,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,因新陳代謝機能旺盛,體內所產生的熱量相對增加。
-非疾病因素
劇烈的運動,環境溫度過高(中暑)、衣服穿太多、水份攝取不夠、水分流失過多(出汗或腹瀉)、預防注射疫苗、受藥物影響。

◆院內常見發燒原因:
1.手術反應熱:手術因部分組織破壞,會誘發一系列的身體反應,造成體溫上升。體溫一般不會高於38.5度,依手術規模,持續的時間可以到一星期以上這種情況不需特別的處理。可依醫囑配合靜脈輸液(打點滴)或口服退燒藥物。
2.肺擴張不全:是全身麻醉後氣管內分泌物黏稠,支氣管或細支氣管被分泌物阻塞,造成肺泡塌陷,引起39度以上的高溫。如果持續,可能引發肺炎。術後請家屬多拍背(靠震動讓分泌物不要阻塞支氣管),請病人提早下床活動(靠下床活動,增加呼吸量讓分泌物排出)要避免及預防肺擴張不全,最有效就是拍背與下床活動。
3.腿部靜脈血栓:手術時間長血流速度減慢,有可能造成腿部靜脈的血栓,除了發燒以外,還會有小腿腫脹和疼痛的症狀,患者下肢都會捆綁彈性繃帶,或是我們術後會請患者早日下床活動。
4.藥物反應:術後抗生素多採用口服,嚴重藥物過敏較為少見,藥物過敏多為皮膚起疹子。
5.輸血過敏反應:紅血球不相容。
發燒分期/照護
    -發燒的開始期 (又稱為寒顫期、發冷期、冷顫期)
    體溫逐漸上升此期症 狀有:寒顫、口渴、心跳呼吸加快、皮膚蒼白冰冷。此期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。此階段不須物理性降溫,如溫水拭浴、躺冰枕等,反而使病人更加冷顫不適。
    -發燒之極熱期(又稱為發熱期)
    體溫達到最高極限 此期症狀有:皮膚發紅發燙、心跳及呼吸快、頭痛、畏光、不安、昏睡、全身倦怠無力、肌肉關節疼痛、食慾不振、 噁心嘔吐、口渴加重。此期照護應注意水分的補充,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。
    -退熱期(又稱為退燒期)
    體溫會逐漸下降此期症狀有:出汗、寒顫減輕,此時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。此期的照護應補充水分、注意適當保暖,並且把汗水擦乾,換穿寬鬆、吸汗的衣物。

◆醫療處置
(一)提供合宜的環境:
1.調節室溫 20~24°C。若發冷時可將室溫調高,並給予適當保暖,寒顫結束時則將室溫調低,去除過多衣物及被蓋。
2.維持環境安靜舒適、空氣流通,避免陣風直吹。
(二)注意水分及營養之攝取:
1.發燒病人宜增加水分攝入量。
2.飲食重點:以溫和好消化、味道佳(能引起食慾)為主,少量多餐給予。
(三)給予清潔護理:
1.保持皮膚清潔、乾燥,提供乾淨的衣服和床單。
2.執行口腔護理,減輕口唇乾裂、口乾、口臭及舌苔厚等現象。
(四)執行醫囑以降低體溫:
1.全身用冷或局部用冷:如給予溫水拭浴或冰枕,但若孩童正在寒顫期則不宜用冷。
2.給予退燒藥:退燒藥的目的在於減輕發燒不適,若病童發燒但精神活力佳,也無其他不舒適症狀,退燒藥可以不吃,多喝水及觀察即可。